(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15℃左右)。
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下功能: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
骆驼刺生长在沙漠地区。它的叶子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树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这就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旗形树冠对当地的长期风向有指向作用。
[情境] 新疆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四周又有高山环绕,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所以雨量很少,气候干燥。这里的气温日较差很大,尤其是夏季,白天烈日炙烤,气温很高,一到夜晚又急剧下降。正是这看似恶劣的气候,让这里生产出的瓜果色鲜、果香、味甜,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更是果中佳品。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VR彩票app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解释新疆哈密等地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提示] 地处沙漠,气候干旱,白天云量少、光照强,光合作用强,制造的有机物(葡萄糖)多,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注意,这与温度高无关。温度高使植物生命活动旺盛,因此呼吸作用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多,但白天光合作用占主导,呼吸作用常忽略不提。)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葡萄糖)少(其实白天的呼吸作用比夜晚强得多,但夜晚无光合作用,有机物处于消耗阶段)。
[情境] 下图为拍摄于2019年3月的江西九江市某道路一侧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推测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简述造成图示行道树景观差异的原因。
[提示] (1)常绿阔叶林。(2)该道路绿化树种不同,紧靠机动车道的树为落叶树,冬季落叶,3月份新叶还未长出来;道路外侧的树是常绿树种,冬季不落叶,四季常青。
[情境] 在祁连山地区,有一部分山地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阴阳脸”现象的形成原因。
[提示] 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树木生长旺盛;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类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
(2)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3)降水:一般来说,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4)风向: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树木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
(5)水分: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例如,仙人掌属于旱生植物,芦苇、荷花属于水生植物。
(6)地形: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7)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等。例如:酸性的土壤适合茶树、杜鹃的生长,碱性土壤适宜泡桐、柽柳的生长;砂质土壤适宜香椿、骆驼刺的生长,黏质土壤适合杜仲、黄柏的生长。
(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
2.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山地林线:指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平地类似于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界线)
3、林线是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也称树线,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界线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水热越充足,山地林线、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
3、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在干旱地区,水分的影响大于热量,林带高度一般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4、光照、风、地形、水分、土壤、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林线高度一般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副热带高山林线分布的海拔最高,向赤道与两极递减,类似雪线随纬度分布规律)
(2)、海陆位置(降水或水分):降水越多,林线越高(湿润半湿润地区,同纬度地区,越近沿海,降水越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海洋水汽来源较少,越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最大海拔高度越高,山地林线)、坡向:
②同一山体: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降水过多的地区,光照不足,土壤中水分过多,影响森林的分布)
C.地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峡谷开口向西南,印度洋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和热量.
D.高大的乔木树冠遮挡阳光:使自己生长区域的土壤温度较低,限制了自己的生长海拔上限,而一些低矮的树木,则能够拥有更高的土壤温度,从而分布更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三)、地下水:湿润地区地下水埋深浅的区域排水不畅,长期积水而不能发育森林;干旱地区森林则可能分布于此。
2. 在30°N以南,则表现出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在东部,高山林线高度变化不明显,西部则随纬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相似的纬度上,高山林线高度呈现出从东向西升高的趋势。
四是焚风的原因。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山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山的阴坡披满郁郁葱葱的森林,山的阳坡则是青青的草地,一棵树都没有,山的脊线就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这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找到专家的解答,只好猜测:我猜想是因为蒸发量阴阳坡不同所致。在干旱区,降水稀少,山上降水增多,但也在森林生长的临界范围,由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土壤水分蒸发强烈,超过了森林生长所需的极限,因此阳坡成了草地。
Triedrich-kari证明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地形的凹凸、坡度陡缓均对林线斑块分布和动态有影响。
自然干扰主要指风、火、冰、雪、病虫害等自然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直接机械损伤。
影响林线植被的生长速度从而影响林线动态。干扰虽然难以成为林线形成的关键因素,但是却可以影响到林线的位置、格局、物种组成、生理生态等林线年以来,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年以 前的上移速度较快,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演替;189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海拔升高,演替速度受外部恶劣环境的限制,此阶段林线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为因素的气候变暖,岳桦再次加速上移。
例1,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2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1)森林茂盛的地区水热组合条件好。纬度差异表现在南北方向上,气温较高的位置为南坡;太阳辐射强,不一定气温高;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应该没有森林分布;在山地迎风坡,水热组合条件好,有利于森林的生长。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据此分析D正确,故选D。
(2)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据此分析,C正确,故选C。
例2,(2020年全国卷Ⅲ) 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
D.林线降低,雪线全国卷I)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例4,(2022届西南名师联盟调研考试)下图表示我国某山脉的垂直自然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如图是将广东省甲山(24.5°N,113.1°E)、乙山(24.6°N,112.9°E)、丙山(24.9°N,113.2°E)林线高度与坡向分级图叠加,得到的林线高度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D. 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与甲山和丙山相比,乙山阳坡林线分布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1)甲、乙、丙三座山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都为阳坡,北坡都为阴坡。据图可知,丙山阴坡(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B正确;甲山阳坡(南坡)林线低于乙山阳坡(南坡)林线,A错误;纬度最高的山是丙山,其阳坡林线较低,C错误;经度数值最小的是乙山,其阴坡林线较丙山低,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
(2)乙山纬度在甲、乙、丙三座山中并不是最低的,气温并不比其他山高;乙山阳坡为背风坡,风力较弱,局地多雾,蒸发小,土壤湿度大,适宜森林生长,故阳坡林线分布较高;西北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不会带来丰富降水;光照强对喜光植被的生长是有利的。综上,B正确。A、C、D错误。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清远市英德西北部本区山地面积大,其山顶多呈现灌丛或草甸景观,而森林能分布在距山顶还有一定距离的高度,从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山区“林线”景观。下图为“假林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平均海拔,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与2011年相比,2015年“假林线”的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 )
4.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顶多呈现灌丛或草甸景观,其原因是( )
3.读图可知,2011-2015年“假林线米左右,因此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北坡。故选D。
4.降水多有利于高大植物生长,并不是灌丛和草甸在山顶生长的有利条件,②错,即可排除C、D。根据地理位置看,广东一袋海拔不能算高,且海拔高意味着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不足以支撑树木生长, ③对,④错。而因风太大,其他高大植物会被大风吹折,只能生长低矮灌丛和适应恶劣生长条件的草甸,①对。故①③正确,故选A。
左图为我国新疆地区雪线高程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三座山峰的雪线总体自南向北降低,属于纬度差异导致的温度和降水差异,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故C正确,ABD错误。
6.图中甲处等值线向东弯曲,说明甲处的雪线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受西部阿拉山口的缺口影响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深入内陆,遇到山地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故B正确,ACD错误。
7.图中为我国新疆博格达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从纬度推断,该山的基带是温带荒漠带,山腰降水较多,形成针叶林,所以,自下而上的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冰雪带。故B正确,ACD错误。
材料一:林木线,简称为林线,亦有人称之为“森林界线”。该线是指分隔森林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在该线以内,森林植被可如常生长;然而一旦逾越该线,大部分森林均会因水分、气温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林木线有时也会受地形影响。
材料二:高山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下图为我国高山林木线海拔等值线分布图及阴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单位:米)。
(1)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或纬度或热量),越向北热量条件越差。
(2)南坡高(或北坡低、或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向阳坡,获得热量多,气温偏高;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或:北坡为背阳坡,获得热量少,气温偏低;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3)阴山阻挡了南下的寒冷气流,削弱了河套平原农作物受冻害的威胁;阻挡了南下的沙漠入侵,保护了耕地;阴山阻挡北上的暖湿气流,增加南麓的降水补给;山脉内部及山前地带的森林(及湖泊)涵养水源,通过地下水对河套平原进行补给。
(1)读图,图中90°经线以西林木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由南向北递减。这种纬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或热量,越向北,纬度越高,热量条件越差。
(2)读图,阴山林线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北坡分布的海拔低。影响林线海拔高度的主要是气温、降水等因素。主要因为南坡为向阳坡,气温偏高。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北坡为阴坡,气温偏低。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3)阴山对南侧河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山地对气温、降水及土地荒漠化的影响。阴山位于河套平原北侧,可以降低寒冷气流的影响,不易发生农作物冻害。且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南麓的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河套平原。阴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土地荒漠化严重,阴山对沙漠的南侵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山体效应对山体的雪线和林线有显著影响,山体内外温差越大,山体效应越强。青藏高原作为亚欧大陆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5000m,其山体效应显著,甚至比西欧的多阿尔卑斯山脉(平均海拔3000m左右)更强。下图为山体效应模型图。
(1)从山体效应原理对比分析青藏高原边缘与内部山地的整体林线)根据“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原理,分析山体效应的形成机制。
(4)最热月气温10℃等温线一般与山地林线相重合。但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不与该线重合,而且位于藏东南部。请说明原因。
(1)林线高低与气温成正比,内部山地的山体效应强,气温更高;因此,边缘山地林线低,内部山地林线)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仅有一小部分为大气所吸收,大部分为地面所吸收;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反馈给大气,使山体内部的气温显著上升。
(3)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阿尔卑斯山脉位于西欧沿海地区,受西风带影响,空气湿度较大,增温幅度较小。
(4)林线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热量)的影响之外,还有降水;藏东南部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水热条件充足,故出现最高林线。
(1)林线的高低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林线越高。根据材料信息“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可知青藏高原边缘气温低于内部山地,所以青藏高原边缘林线)太阳辐射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大气直接吸收,绝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后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经大为减弱。进而形成了山体效应。
(3)由于两个山地的规模明显不同,青藏高原无论是在高度、面积还是体积上都远大于阿尔卑斯山的。高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山体效应越明显;体积和面积越大,山地内部和边缘差异越大,山体效应越明显。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对山地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有较大的影响,青藏高原纬度位置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从而导致山体效应大;海陆位置,阿尔卑斯山位于沿海地区,空气湿度更大,山体效应增温效果较小。
(4)林线位置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的影响之外,降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藏东南地区因为位于夏季盛行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西侧多,导致林线位置更高,所以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位于藏东南部。